图片
周庄按:推荐日本天文学家、理学博士新城新藏(1873-1938)的《中国上古天文》(沈睿译本 商务印书馆 ),有几个原因:一是新城博士能实事求是,承认中国古天文学的源头早,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巨大;二是新城博士对中国古天文历法确实有研究,其著作可读性较强,有一定的参考价值;三是,其古历研究成果,引起了国外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,对中国古天文学的传播与推广发挥了有效作用。就本书而言,新城博士对干支的溯源以及天文重要词汇旬、周、辰等的解读,颇具建树,我国天文史家多有借鉴;另外,谈及二十八宿等起源问题,新城博士直言:“观象授时时代所采用的二十八宿者,是中国之所创,乃是中国上古天文之特色者也。”这句话,一是道出了二十八宿体系源头很早,而且在中国;二是他深知我们所用的天球坐标系。二十八宿体系的成型年代,随着考古文献的出土,仍在不断刷新,此类论述可参天文考古学方面的书籍。此外,新城博士熟知我们的《尚书》《周髀》等与天文历算相关的古籍,还明晓一些古历算法。至于新城新藏的不足之处,如他对上中古的划分,再如他所采用的月相四分法等,是值得商榷的。好在,张闻玉等先生发现了问题,并给予了纠正。感兴趣的读者可参《古代天文历法讲座》(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)一书,此不再累赘。图片
至于《中国上古天文》的版本,笔者所知道的,除了此版外,还有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的新版印刷。《中国上古天文》新版,增加了出版说明、编者写的总序与前言,这是旧版所没有的。旧版与新版书目录一致,内容也基本一致。需说明的是,新版校对了一些错别字,并对部分文句有增删。所以笔者建议大家收藏新版的《中国上古天文》,若只需要阅读了解,看本帖足矣!本号前几天转发了丁绵孙先生的《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》,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,引发了很多读者的共鸣。更欣喜的是,还得到了不少同道的留言鼓励,在此一并感谢。需说明的是,《中国上古天文》(商务印书馆)电子书转自易学术数网,笔者无本书电子版,望读者见谅。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——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